溶血性貧血是由於紅細胞破壞速率增加(壽命縮短),超過骨髓造血的代償能力而發生的貧血。溶血性貧血的原因有哪些呢?
溶血性貧血的根本原因是紅細胞壽命縮短。造成紅細胞破壞加速的原因可概括分為紅細胞本身的內在缺陷和紅細胞外部因素異常。前者多為遺傳性溶血,後者引起獲得性溶血。
1、紅細胞內在缺陷
包括紅細胞膜缺陷、紅細胞酶缺陷、珠蛋白異常等。
2、紅細胞外部因素異常
包括免疫性因素、非免疫性因素。
3、溶血發生的場所
紅細胞破壞可發生於血循環中或單核-巨噬細胞系統,分別稱為血管內溶血和血管外溶血。血管內溶血臨床表現常較為明顯,並伴有血紅蛋白血癥、血紅蛋白尿和含鐵血黃素尿。血管外溶血主要發生於脾臟,臨床表現一般較輕,可有血清遊離血紅素輕度升高,不出現血紅蛋白尿。
雖然溶血性貧血的病種繁多,但其具有某些相同特征。溶血性貧血的臨床表現主要與溶血過程持續的時間和溶血的嚴重程度有關。
慢性溶血多為血管外溶血,發病緩慢,表現貧血、黃疸和脾大三大特征。因病程較長,患者呼吸和循環系統往往對貧血有良好的代償,癥狀較輕。由於長期的高膽紅素血癥,患者可並發膽石癥和肝功能損害。在慢性溶血過程中,某些誘因如病毒性感染,患者可發生暫時性紅系造血停滯,持續一周左右,稱為再生障礙性危象。
急性溶血發病急驟,短期大量溶血引起寒戰、發熱、頭痛、嘔吐、四肢腰背疼痛及腹痛,繼之出現血紅蛋白尿。嚴重者可發生明顯衰竭或休克。其後出現黃疸和其他嚴重貧血的癥狀和體征。
版權聲明:底部版权信息;